DROUOT
7月 6日 星期六 : : 11:00 (CST)

2024 缥缈拍卖行秋季春季拍卖会:中国古典及文人艺术

Ethereal Auctioneers - +886227516837 - Email

1F., No. 38, Sec. 3, Jinan Rd., Da’an Dist 106087 Taipei City, Taiwan, 中国
画廊信息 拍卖条件
实时Live
注册
552 结果

编号 327 - A RARE BRONZE WINE RITUAL VESSEL, GU - 西周晚期 ”芮叔”簠 LATE WESTERN ZHOU 尺寸(size):25.8 cm Length, 29.2 cm Width, 10.9 cm Height。 銘文:「芮叔囗父作寶簠,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拍品描述:簠得名於宋人,用以指稱長方形斗狀、器蓋同形,可互相扣合的器物。簠的作用是盛放粢糧,出現於西周早期,流行於西周晚期、春秋,後在戰國時期逐漸消失。本簠呈長方體,器形碩大,直口折壁,深腹,圈足外敞,兩側各有一環耳。通體滿飾,自口沿而下,分別是重環紋、波曲紋、垂鱗紋、竊曲紋,該佈局明確反映西周晚期流行的紋飾。器內底居中鑄有銘文三行:「芮叔囗父作寶簠,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說明作器者為某任芮國國君的弟弟,故稱芮叔,而囗父是他的字。無獨有偶,1978年陝西武功縣北任村窖藏發現三件芮叔囗父所作的銅簋,其銘云:「芮叔囗父作寶簋,用享用孝,用賜眉壽,子子孫孫永寶用。 」其中兩器(集成號4065、4066)金文書法風格明顯與本簠相同,應係出自同一工匠的手筆。可惜這類關中窖藏為西周末年避禍戰亂臨時深埋,西周中期到晚期、不同年代的器物皆有,無法提供我們關於芮叔囗父更加準確的年代信息。芮國的受封早在西周初年,成王臨死托孤,芮伯更僅位次召公,可知其於周王室的影響力,而芮國的銅器最早也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的“芮姞”簋、山東煙台發現的“芮公叔”簋,甚至在山西倗國墓地也有發現兩國通婚的證據,這些都說明芮國在西周時期相當活躍。2004年陝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的發現,則為我們理解兩周之際的芮國提供豐富的物質佐證。然而,西周晚期的芮國銅器則相對罕見,目前僅發現包含本器在內的四件“芮叔囗父”器。儘管本簠佚失了對應的另一半(蓋),但其胎體厚重,周身紋飾所展現的盡是西周後期禮法的肅穆莊嚴,鏽蝕自然瑰麗,可謂是不可多得的藝術臻品。參閱:1. 西周晚期“芮叔囗父”簋,1978年武功縣任北村窖藏發現,現藏武功縣文物管理委員會。2. 西周晚期“芮叔囗父”簋,1978年武功縣任北村窖藏發現,現藏武功縣文物管理委員會。3.西周晚期“伯公父”簠,長28.3公分,周原博物館藏。 來源:台灣資深藏家收藏,購於1980年代。

估价 450 000 - 900 000 NTD

编号 330 - A PAIR OF BRONZE RITUAL FOOD VESSELS AND COVERS, XU - 商晚期 ”戉兀”爵 LATE SHANG 尺寸(size):23.9 cm Height。 銘文(鋬內壁):戉兀 拍品描述:器腹呈卵形,前流後尾,口上有一對高聳的菌狀帽柱,身側設一鋬,上有牛首獸面為飾,器腹有一大獸面,兩側各有一排淺扉棱,底承三足外撇,器形高挑優雅。值得一提的是,帶高聳帽柱的爵往往只見於高級貴族墓葬,婦好墓所見的“婦好”爵即是這樣的代表,也揭示本爵的不凡規格。另一方面,本爵的獸面亦頗具特點,本紋飾為典型的三層花,反映商代晚期青銅藝術的巔峰造極,獸面主體已呈分解之姿,曳後的饕餮軀幹、角被一頭開口在下方的浮雕夔龍所取代,與獸面凸起的雙眼、利齒相呼應,實為畫龍點睛之筆;相同的裝飾佈局可以參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商晚期“子韋”爵。鋬內鑄有一族徽:戉兀,象斧鉞斬首之形,揭示該氏族過去可能在商王室執掌戰爭或刑罰相關的職務,戉兀為著名的晚商時期望族,分佈在安陽,不過令人惋惜的是,多數戉兀族器在晚清民國時期流散海外,目前已知相同銘文的爵見於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總的來說,藉由器形風格以及族徽銘文可以協助我們定位這件形制特殊的爵當屬於商晚期無誤,它高人一等的尺寸,以及高級器物才擁有的高帽柱也指向本器當是屬於當時的王侯一級貴族所擁有,東瀛流散數十年,首次以生貨之姿面向市場,珍稀價值不言可喻。參閱:1. 商晚期“婦好”爵,河南省博物院藏。2. 商晚期“子韋”爵,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3. 商晚期 青銅爵,泉屋博古館藏。4. 商晚期 青銅爵,紐約蘇富比,2015/9/15,Lot 120,成交價:62,500 USD。5.商晚期青銅“戉兀父庚”觚,倫敦邦瀚斯,2018/11/8,Lot 18,估 價:150,000-200,000 GBP。 來源:日本私人珍藏。

估价 750 000 - 1 500 000 NTD

编号 331 - A GOLD AND SILVER-INLAID BRONZE DRAGON - 西漢中期 ”陽信家”銅鍾一對 MIDDLE WESTERN HAN 尺寸(size):20.6 cm Height each。 銘文:「陽信家銅鍾 容一石重四斤 □ 第五十九」、「陽信家銅鍾 容一石重四斤 □ 第廿一」 拍品描述: 本組銅鍾形制一致,均為侈口,束頸,鼓腹,腹上有對稱鋪首銜環,圈足。鍾,為漢代流行之一類盛酒或儲糧容器。許慎《說文解字》曰:「鍾,酒器也,從金重聲。」除了容器,「鍾」亦作為古代容量單位,本鍾銘刻有「容一石重四斤」。根據對西漢時期量制的研究,「一鍾為十斗,十斗為一石」。迄今考古出土之西漢銅鍾大多也帶有標明容量的刻銘,如河北滿城漢墓中出土的一件銅鍾便帶刻銘「中山內府鍾一,容十斗,重(缺文),卅六年,工充國造」。值得注意的是,1981 年陝西茂陵一號無名氏冢一號從葬坑出土了一批帶「陽信家」銘文的青銅器,其中就有一件銅鍾與本拍品極為相似。根據學者考證,「陽信家」應該為漢武帝姊陽信長公主家之物,可以推測本件拍品應屬當時高等級貴族所有。本件拍品型態端正,線條流暢,盡顯漢代青銅器之宏大氣勢,極具收藏價值。參閱:1. 西漢中期 陽信家爐,陝西茂陵博物館藏。高37.4公分,口徑23.1公分。2. 西漢 銅鍾,河北滿城漢墓出土。高45.3公分。3. 西漢 「陽信家」銅鍾,茂陵博物館藏。高 44.3 公分 來源:台灣"聚英雅集"成員舊藏。

估价 200 000 - 400 000 NTD

编号 351 - A BRONZE TURQUOISE-INLAID FIGURE OF PIG - 商晚期 ”子龍”觚 LATE SHANG 尺寸(size):30 cm Height。 銘文:「父己子龍」 拍品描述: 觚尖唇,喇叭口,有一周較細的直緣,束頸收腰,圈足外撇,足底直緣。腰部飾弦紋兩匝,前後有十字形穿孔,為鑄造時所留。 全器滿工,工分三段。最上段口部到頸部飾四面蕉葉紋,蕉葉紋內密飾雲雷紋,正中且飾兩乳丁目,化自蟬紋。蕉葉紋基底還飾有一周精細的陰線鳥紋。器物下腹部飾獸面紋,獸角向上向內捲曲,曰字形眼突出,有四條扉棱做鼻對稱分佈,與下段圈足上的四條扉棱位置相應;圈足亦飾淺浮雕獸面紋。整器所有紋飾均由雲雷紋襯底,層次特別分明,立體感異常強烈,是商代青銅觚中高品級之規格。 此觚為商代「子龍」族器,銘文與迄今發現商代最大青銅圓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子龍鼎」為同族禮器,其珍貴價值無庸贅述。 商代晚期銘文內容多數是呈現刻鑄器物所有者或作器者氏族,又或註明因賞賜而鑄造、祭祀先父祖的祭器性質等目的。此「父己子龍」觚的銘文表明,做器者是為祭祀自己的父親「父己」而製。 子龍氏族徽,根據多位學者研究,殷商時期「子某」一種為私名,一種為氏名,而「子龍」應該也存在著上述兩種可能性。李學勤在《論子龍大鼎及有關問題》中指出:「子龍應為一個族氏,而非個人。」;朱鳳瀚《子龍鼎的年代與銘文之內涵》則認為:「作為私名的『子某』之稱,是商人貴族一種習慣稱謂方式,對於王室來說,子某指的是王子,對於非王室而言,則指的是宗族之長,並且該氏族是與商王室有著密切的關係的高級貴族。」;王冠英《子龍鼎的年代與子龍族氏地望》指出:「『子龍』應是商末的王子或宗族,有著自己的軍隊和政治權力。」綜上研究,「子龍」族器或作為商代高級貴族祭器,「子龍鼎」更是迄今發現商代最大青銅圓鼎,為國寶級青銅精品。 除了本件「父己子龍」觚之外,現有記載的「子龍」族器有4件,2 件藏於國家一級博物館,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子龍鼎」、上海博物館藏「子蠃(龍)爵」,可見其珍稀程度及重要性,另有2件為「子龍壺」以及「子蠃(龍)觚 」。 參閱: 1. 商後期 子龍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通高 103 cm。2. 商後期 子贏(龍)爵,上海博物館藏。 來源:1.日本大阪重要私人舊藏。2.大阪關西美術競賣,2016年秋季中國藝術品拍賣會,Lot 1507。

估价 600 000 - 1 200 000 NTD

编号 352 - A GILT-BRONZE 'MONKEY' ORNAMENT - 春秋 青銅蟠虺紋鎛鐘一組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尺寸(size):28 cm Height / 22.5 cm Height / 20.8 cm Height 。 拍品描述: 本件拍品為三件一組,直懸平口,合瓦形扁圓體,造型渾厚而莊嚴。舞平齊,甬上鑄有雙龍,鉦兩側各帶三排螺旋形枚,鼓飾有一組蟠虺紋,整體裝飾繁複而精巧。鎛鐘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樂器,始於西周早期,盛行於春秋戰國至秦漢。器物通常以青銅鑄造,大小不同的圓鐘按音調高低懸掛於鐘架上,演奏時以棒槌敲擊出不同的樂音。鎛鐘的型態因年代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大多鐫有精美圖樣,充分體現當時匠人的工藝。能夠流傳至今者,皆屬精品。本組拍品型態沈穩,蟠虺紋飾塑造出莊嚴神秘的風格,是匯集春秋時期人們智慧與審美的傳世之作。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與本組拍品類似的鎛鐘,紐約佳士得在 2024 年 3 月也曾出現過類似拍品,可引為參照。值得一提的是,當今藝術市場上能反應禮制的器組組合非常罕見。本組拍品三件鎛鐘形制一致,大小相次,可能是當時成套禮制用器的一部分,能留存三件至今已相當不易,極具收藏價值。市場上能反應禮制的器組組合非常罕見。本組拍品三件鎛鐘形制一致,大小相次,可能是當時成套禮制用器的一部分,能留存三件至今已相當不易,極具收藏價值。參閱: 1. 春秋 蟠虺紋鎛,台北故宮博物院藏。2. 春秋晚期 青銅鎛鐘,紐約佳士得,Lot 1141,高 37.8 公分,成交價 : 100,800 USD。

估价 2 200 000 - 4 000 000 NTD

编号 353 - A BRONZE RITUAL FOOD VESSEL AND COVER, DING - 西周早期 青銅獸面紋方鼎 EARLY WESTERN ZHOU 尺寸(size):21.8 cm Height。 拍品描述:長方形口,折沿方唇,立耳,直壁,下承四柱足,帶有宗廟之器的肅穆厚重之感。四足上分別飾蟬紋一周,器腹每面設一大獸面,紋飾佈局採用典型的三層花式,以雷紋襯地,饕餮軀幹敷於其上,第三層則是高凸的雙眼,饕餮的刻畫精細可怖,栩栩如生,反映商代晚期以來銅器鑄造巔峰時期的工藝特色。本器口底大小相等,直立耳,四足細長,單一紋飾這些特徵在在說明本器與典型的商晚期方鼎(立耳略外撇、口大底小、粗矮四足、器腹兩種紋飾組成)有別,然而獸面紋的施作方式又如實反映商晚期的藝術風格,這可以說明本器的製作可能在西周早期,但在裝飾方面仍保留早期的遺風,承先啟後,可以說是方鼎發展序列中的重要里程碑。方形器作為商代王侯一級高級貴族標誌其身份的禮器,向來稀少,圓鼎與方鼎,甚至有「一方十圓」之喻,可知方鼎之珍稀價值。允臧齋藝術在2023年秋拍曾拍賣一件民初大收藏家劉體智舊藏的“散姬”方鼎,最後以1176萬台幣成交,該方鼎四足更加細長、獸面也展現典型的西周早期風貌,為成王年間所作,明顯較本方鼎為晚,可以作為本器年代下限的參照。參閱:1.商代晚期 “爰”方鼎,安陽戚家莊m 269 出土,高 22.5公分。2. 西周早期 “散姬”方鼎,允臧齋藝術,2024/1/7,Lot333,高22.5公分,成交價:1,1760,000 NTD。3. 西周早期 方鼎,紐約蘇富比,2021/9/23,Lot10,高22.2公分,成交價:226,800 USD。 來源 : 台灣私人收藏,1991年購於澳門,附海龍工藝品貿易公司發票。

估价 2 000 000 - 4 000 000 NTD

编号 359 - A JADE 'FACE PATTERN' ORNAMENT - 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鬲鼎 LATE SHANG 尺寸(size):21 cm Height。 拍品描述: 折沿,上立兩耳,微鼓腹,分襠,器物腹部作三袋足形,下接柱狀足。腹部隨袋足各飾有一獸面紋,眼部突出,炯炯有神,細密的雲雷紋襯底。鬲鼎,又稱分襠鼎,因其腹部袋足類似於鬲而得名,屬於鬲與鼎的混合體。鬲本為新石器時代的陶製飲食器,在商周時期逐步演變為具禮器性質的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說文解字》中對「鼎」解釋為:「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木以炊。」鼎是殷周青銅器中出土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之器物類別。不僅是貴族日常用器,亦為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的重要禮器之一。鬲鼎的出現,最早能追溯至商代晚期,並在商晚期進入發展的巔峰。獸面紋屬商周青銅器上頗具代表性的紋飾,具有驅鬼辟邪、勇敢、公正的象徵意義。本鬲鼎紋飾靈動,散發著懾人的神秘氣息,極具觀賞價值。相似形制之器物可見於日本繭山龍泉堂和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收藏的青銅鼎,以及香港佳士得在 2019 年拍賣的饕餮紋鬲鼎。參閱:1. 商晚期 青銅鼎,日本繭山龍泉堂藏,高 27.7 公分。2. 商晚期 鬲鼎,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高 21.8 cm。3. 商晚期 青銅饕餮紋鬲鼎,香港佳士得,2019/11/27, Lot 2802,高 21.7 公分,成交價:12,125,000 HKD。 來源:日本私人珍藏。

估价 500 000 - 1 000 000 NTD

编号 360 - A PAIR OF JADE BEADS - 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角 LATE SHANG 尺寸(size):21.7 cm Height。 拍品描述:早在戰國成書的《禮記》即有「角」的身影,所謂「尊者舉觶,卑者舉角」。不過用角來對應特定的青銅酒器,實始於宋代《宣和博古圖錄》,蓋以其兩端對稱、流尾神似兩角而得名。除了名字由來與爵有著相似的奇特歷程,爵與角器形亦非常類似,口緣以下,兩者幾無二致,唯一的不同在於爵的口沿兩端有流、尾的分別,而角突起的兩端是居中對稱相同的。本器口部弧曲,兩翼上翹,腹微鼓,卵形圜底,下承三錐足,主體紋飾帶為一大獸面,獸面呈分解之姿,其輪廓以高浮雕的陽線展現,簡潔流暢,雙目突出,猶在雲霧間若隱若現的神獸,予觀者恐怖肅然的感受。上方飾夔龍紋簡化後的三角紋,延伸至口沿,裝飾華麗,佈局森嚴。一側設牛首鋬耳,另一側居中飾一鏤雕神獸首。在商周銅器的發展史中,這類以陽線勾勒的獸面紋非常罕見,僅見於商晚期到商周之際這一段時期,現泉屋博古館藏、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舊藏的“宰木虎”角、以及現大都會博物館藏的“冊劦竹祖癸”角即其著例。“冊劦竹祖癸”角為晚清大臣端方舊藏,發現於1901年,亦即著名寶雞戴家灣銅器群,這批器物目前學界大致認可年代為商代晚期到西周最早期,這是因為工藝的變化不若政權更迭可一刀劃分,回到形制風格基本相同的本角,我們認為這也是對於本器最為保守而可靠的斷年。另一方面,儘管因為幾千年來鏽蝕的緣故,居中的獸首浮雕有些漶漫難辨,不過透過比對賽克勒(Arthur Sackler)舊藏“示丁祖乙”角的獸首,兩者應該屬於同一類神獸,儘管歐美學者多稱之以鹿,不過其大耳明顯與鹿有別,說到底,這大概是帶有不同現實動物特徵、古人想像拼湊而生的神獸。“示丁祖乙”角為典型的晚商器,也可以引為本器參照。角作為罕見的高級禮器,向來在藝術市場受到公私收藏單位的青睞,如紐約蘇富比拍賣一件清宮舊藏、尺寸與本器相仿的“天黽父乙”角,最後以高於估價數倍的240萬美金成交,一時轟動。本角不論尺寸、器形比例的優美、對,華美的裝飾,皆為一時之選,鳳毛麟角,遠勝常見的角。而陽線浮雕技法的運用,更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一筆,重要性堪比著名的“宰木虎”角、“冊劦竹祖癸”角。此外,本角經日本藏家珍藏數十載,首次在公開市場亮相,收藏意義斐然。參閱:1. 商晚期“宰木虎”角,京都泉屋博古館藏。高22.5公分。2. 商晚期 “冊劦竹祖癸”角,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高20公分。3.商晚期 “示丁祖乙”角,賽克勒美術館藏,高24公分。4.商晚期 “天黽父乙”角,紐約蘇富比,2014/3/18,Lot 103,高21公分,成交價:2,405,000 USD。 來源:日本私人珍藏。

估价 1 500 000 - 3 000 000 NTD

编号 371 - A RARE GILT-BRONZE SEATED FIGURE OF AVALOKITESHVARA, MARK AND PERIOD OF YONGLE - 北魏 銅鎏金蓮花手觀音立像 NORTHERN WEI (386-535 A.D.) 尺寸(size):17.5 cm Height。 拍品描述:蓮花手觀音是最早的觀音菩薩形象,出現在北魏中期以後,主要製作于河北定州和山東青州兩地。其圖像學特徵是,一手於胸前持蓮莖,蓮莖從肩部向上伸展,上端有未敷蓮蕾,另一手自然下垂,手握帔帛一角。本尊觀音結高髻,帽繒向上揚起,成為背光的淺浮雕。肩披天衣,繞過手臂前向外折角,著意表現空間的轉換。右手執長莖蓮苞,左手抓衣角。上身戴「X」型瓔珞,在腰上交又,裙上則刻劃平行的U字紋。身體上下身比例接近,造型簡單俐落,臉形偏長,五官線條秀氣。背光外圈陰刻火焰紋,此設計常見於北魏太和(477-499 A.D.)以後的造像。本尊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太和廿二年(498 A.D.)蓮花手觀音在形制、裝飾若合符節,幾無二致,暗示本尊同屬北魏後期的作品。傳奇日本骨董商坂本五郎舊藏兩尊年代相近的蓮花手觀音,其中屬年東魏武定二年(543 A.D.)的蓮花手觀音,肌肉感較為飽滿,雕琢細緻,不若皇興四年(470 A.D.)蓮花手觀音與本尊所呈現、草原民族影響下的粗獷、樸拙,年代明顯較晚,總之,這幾件造像皆可以作為本尊年代範圍的參照。值得注意的是,自從佛教傳入中土以來,到了北魏時期方發展出帶有自身特色而成熟的造形藝術,在石雕塑像之外,同時也誕生了一系列迄今驚豔世人的金銅佛造像。伴隨2016年蘇富比坂本五郎的專拍,其藝術性與重要性也逐漸受到藏家群體的重視,在拍場上屢見佳績,如本尊般鎏金完美,收藏價值不言可喻。參閱:1.北魏・太和廿二年蓮花手觀音,台北故宮藏,高25公分。2.北魏・皇興四年蓮花手觀音,香港蘇富比,2016/10/5,Lot 3203,高27.7公分,成交價:11,480,000 HKD。3.東魏・武定二年蓮花手觀音,香港蘇富比,2016/10/5,Lot 3212,高16.8公分,成交價:5,120,000 HKD。4.北魏・延昌元年蓮花手觀音,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高17公分。 來源:日本私人珍藏。

估价 1 200 000 - 2 500 000 N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