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par David Friedrich 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 年,格赖夫斯瓦尔德 - 1840 年,德累斯顿) - 晨雾 - 波希米亚风景…
描述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 年,格赖夫斯瓦尔德 - 1840 年,德累斯顿) - 晨雾 - 波希米亚风景。 水彩、铅笔和黑色钢笔,印在绒面纸上。12.8 x 20.5 厘米。左下方用灰色钢笔注明日期 "den 16t Maij 1828",右下方题名 "Morgennebel"。 浪漫主义的发明者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 250 年前出生于格赖夫斯瓦尔德,他在德累斯顿创造了新时代的艺术--汉堡美术馆最新展览的主题。弗里德里希曾在哥本哈根学院学习,1798 年定居德累斯顿,1800 年后成为德累斯顿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在这里,他划时代地打破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传统;在这里,他将风景与宗教融为一体;在这里,他创造了一个向观者提出挑战的绘画世界,有时甚至让观者不堪重负。弗里德里希将 "普通 "和 "熟悉 "的事物 "浪漫化",如诺瓦利斯所言,他重塑并夸大了风景这一主题,将其置于美学的中心,更重要的是,这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神圣理解。在这幅水彩画中,观者的视线落在远方的风景中,越过被水平色带分割的微微隆起的山丘,进入山谷洼地,山谷后面是一座山脉。弗里德里希将风景铺展开来,视线不受限制,这不是古典意义上的风景构图,在他的作品中,风景是开放的,是 "无边界 "的,仅限于呈现在弗里德里希面前的那一部分。然而,他描绘的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一个简单部分;相反,弗里德里希将大自然置于绘画和构图计算系统之下:画幅的下半部分是由四条横向的二维色带精心构成的,其抽象的形式与山峦起伏的轮廓形成鲜明对比,而弗里德里希只用细笔描绘了山峦的轮廓,却没有着色。这幅水彩画是弗里德里希如何看待大自然的杰出范例--在他的作品中,大自然的面貌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而是他眼中的大自然。他将自然置于主观主义之下,这只有在浪漫主义时期才有可能!因此,弗里德里希运用寥寥几笔的绘画技法,创造出了一幅不仅仅是自然切面的风景画:就在抽象的形式与自然的观察融为一体的边界上,山坡上有一座带十字架的石龛。将其置于画幅正中绝非偶然--路边神龛是画面的力量中心,使画幅充满了弗里德里希特有的宗教象征意义,而手写的标题 "Morgennebel"(晨雾)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象征意义。在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中,雾远不止是一种天气现象,它本身就带有宗教特征的诗意。赫尔穆特-伯尔施-苏潘(Helmut Börsch-Supan)也指出,弗里德里希在 1825/26 年重病之后(1828 年春尚未完全康复),在题词中表达了希望冉冉升起的朝阳能驱散黑夜中难以穿透的浓雾的愿望,而这正是他疾病的隐喻。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弗里德里希在 1828 年春天前往波希米亚远足,而我们的水彩画正是在这期间创作于特普利茨地区。1828 年 5 月 9 日,弗里德里希与奥古斯特-菲利普-克拉拉一起来到波希米亚北部的特普利茨。奥古斯特-菲利普-克拉拉是一位来自波罗的海地区的雕刻家和风景画家,曾在圣彼得堡工作。他们来到了弗里德里希自1807年起就非常熟悉的地区。就在他们抵达的当天,弗里德里希创作了一幅水彩画,描绘的是特普利茨附近城堡山上的废墟(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Kupferstich-Kabinett,发票号 1913-33,参见 Grummt 929),根据水彩画上的日期,他在该地区一直停留到 5 月 16 日(哥本哈根国家艺术博物馆,Den kongelige Købberstiksamling,发票号 KKS 1975-605,参见 Grummt 912)。我们的这幅水彩画也作于 5 月 16 日,与哥本哈根的画作相似,都是以条纹状的笔触描绘前景。弗里德里希显然对捕捉晨雾中的风景所带来的色彩印象很感兴趣。前景的黄色和绿色条纹

110 

Caspar David Friedrich

该拍品的拍卖已经结束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