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石雕佛像 H35
描述

石雕佛像 H35

156 
在线Online

石雕佛像 H35

该拍品的拍卖已经结束 查看结果

您可能同样喜欢

部分镀金银和镀金铜合金的韦驮菩萨像 西藏中部,约 17 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项目编号 1828 17.2 厘米(6 3/4 英寸)高 脚注: 一件包裹式镀金银质和镀金铜合金乌什尼沙维迦耶像 西藏中部,约 17 世纪 出版 艾米-海勒,《西藏艺术:追溯西藏精神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公元前 600-2000 年》,1999 年,第 197 页,编号 105。 Meinrad Maria Grewenig & Eberhard Rist(编),《佛陀:佛教艺术 2000 年,232 件杰作》,弗尔克林根,2016 年,第 350 页,编号 148。 展览 佛陀:佛教艺术 2000 年,232 件杰作》,弗尔克林根,2016 年 6 月 24 日至 2017 年 2 月 19 日。 壮观的 Ushnishavijaya 在这尊来自西藏中部的约 17 世纪精美雕塑中,乌斯尼沙维加耶女神以三头八臂的形象示现1。她的右边面容安详,同样向下凝视。左脸凶猛有力,獠牙外露,双目圆睁,毫不退缩。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乌斯尼萨维迦耶被用来保佑长寿、净化和幸福。按照传统的图示,她心前持双金刚杵(vishvavajra),右手上部持阿弥陀佛像,左手上部持箭、表示慷慨的手势(varada mudra)、弓和表示保护的手势(abhaya mudra)。靠近胸部的左手曾握着神圣的绳索(pasha);放在膝上的向上翻转的手是一个装有仙药的花瓶。 女神的身体是白色的,这里用银铸成,非常漂亮。这种冷色调的金属具有极佳的美学效果,与底座、光环和装饰物的暖金色以及镶嵌首饰的鲜艳绿松石蓝色形成鲜明对比。从残留的颜料痕迹中可以看出,她的脸部曾被彩绘过。传统的圣像文字描述中央脸部与身体一样为白色,右脸为金色或黄色,左脸为红色3 。在西藏,银这种稀有而昂贵的材料并不常见。另一个例子是宁吉林藏品中的一尊约 17 世纪的佛教女神像4。与此尊一样,宁吉林八臂女神像的四肢纤细,优雅地环绕着躯干。邦瀚斯藏品中的莲花瓣、光环和其他细节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约 17 世纪的 Ushnishavijaya 雕塑(图 1;2007.75a, b)非常相似。此外,它的背面与大都会博物馆的 Ushnishavijaya 非常相似,表明这两座雕塑有着尚未确定的历史渊源。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件雕塑表达了尼泊尔人的品味,尽管它是为一位西藏赞助人委托制作的,这从它选用西藏人喜爱的绿松石就可见一斑。斯皮尔曼雕塑的特点也可以在西藏中部日喀则塔什伦布寺附近一个著名作坊的作品中找到。事实上,围绕着乌什尼萨维迦耶的火焰光环和她的莲花底座与克劳德-德-马托收藏的一件约 17 世纪的恰克萨姆瓦拉(Chakrasamvara)雕塑非常相似,该雕塑上的铭文证实了它与扎什伦布寺作坊的关系(图 2)。该作坊名为 "扎西吉色"(bkra shis skyid tshal),成立于四世班禅喇嘛洛桑却吉嘉措(Blo bzang chos kyi rgyal mtshan,1567-1662 年)时期,距离扎什伦布寺非常近。创建该寺的目的是培养雕塑、绘画、建筑和纺织工艺品制作方面的优秀人才。 6 Tashi lima 一词的直译是 "吉祥金属",但正如 Luo Wenhua 所说,其最具体的含义是 "塔西吉措"。 简-凯西 2024 年 1 月 1.见 Marie-Therese de Mallmann, Introduction a l'Iconographie du Tantrisme Bouddhique, Paris, 1975, pp. 2.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乌斯尼沙维加亚的铜合金镀金雕塑(图 1)大致与此雕塑同时代,其左手上部保留了一条细绳,穿过弓,落在左手中央。大都会博物馆的雕像左下手仍然拿着盛有灵药的花瓶,这也是斯佩尔曼雕像的原型。 3.3. Mallmann,1975 年,第 389-390 页。另见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第 5924 套:https://www.himalayanart.org/search/set.cfm?setID=5924。 4.发表于 David Weldon 和 Jane Casey Singer 合著的《西藏雕塑遗产》(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一书。

镀金铜合金金刚手菩萨像 尼泊尔,14 世纪早期马拉时期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项目编号:20418 高 42.5 厘米(16 3/4 英寸 脚注: 镀金铜合金金刚手菩萨像 尼泊尔,14 世纪早期马拉时期 出版 Meinrad Maria Grewenig & Eberhard Rist(编),《佛陀:2000 年佛教艺术,232 件杰作》,弗尔克林根,2016 年,第 336 页,编号 141。 展览 佛陀:佛教艺术 2000 年,232 件杰作》,弗尔克林根,2016 年 6 月 24 日至 2017 年 2 月 19 日。 来源 德国私人收藏 纽约佳士得,2000 年 3 月 22 日,第 73 号拍卖品 尼泊尔钻石车 金刚乘(Vajrayāna,金刚乘)是佛教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修行方式,它使宗教学校甚至寺院的神灵数量激增。除了继承自印度传统的丰富万神殿之外,还有无数以不同复杂程度的图标为特征的实体。这些神灵在宗教仪式中被唤起,有时具有深奥的道德或哲学意义。虽然这些神灵的相对重要性和等级因宗教教派而异,但在他们之上的是至高无上的佛陀,其精髓体现了所有佛陀的精髓。这里描绘的是金刚手菩萨,他是萨迦派等僧侣的主宰。他双掌交叉于胸前,手持金刚杵和金刚铃。金刚杵的形状让人联想到钻石权杖。这种宝石的纯净、清澈和坚不可摧的特性表明了它成为密宗佛教中令人着迷的对象的原因。神的双脚紧紧交叉,类似瑜伽姿势。 神像上装饰的珠宝工艺完美无瑕,借鉴了最初在北印度发展起来的风格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上升的花梗环绕着额头上方的花冠中心。这种装饰方式是尼泊尔雕塑的特点,也是大约 13 世纪以来受纽瓦艺术传统影响的雕塑的特点。头冠的底部是一个冷笑的 kīrtimukha 面具。打结的丝带蜿蜒缠绕在头部两侧,使头饰保持原位。两臂上有一对优雅的臂章,臂章上的大花饰与头冠上的花饰相同。神灵佩戴三条项链,每条项链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第二条项链的长度在胸前区域结束,大部分隐藏在金刚杵和犍陀罗后面。围巾是一条简单的丝带,上面有复杂的花朵图案,环绕双臂,并在双肩处形成优雅的漩涡,一对绿松石宝石则凸显了这一点。腰间的腰带上挂着小花朵吊坠。前面,交织在交叉脚踝处的褶皱在小腿处打开。神像头部略微向右倾斜,这表明神像身边曾有另一尊神像,即他的妃子金刚女神。 他的面部特征是尼泊尔雕塑的特点。正如典籍中描述的那样,这些年轻的特征是青春期的特征,包括颈部的 "美人褶"。下巴上有一个小酒窝,嘴唇上翘,微微一笑。弯弯的眉毛衬托出他杏仁般的小眼睛。额头上的 ūrṇā 由一颗长方形绿松石代表,突出了神灵的珍贵价值。 神像的巨大尺寸意味着它很可能被供奉在礼拜堂中。在加德满都谷地,礼拜堂是位于寺院庭院尽头的小房间。几个世纪以来,加德满都谷地沿线丰富的铜矿促进了包括帕坦市在内的多样化金属制造业的发展。尽管属于佛教次种姓,但纽瓦尔社会的青铜工匠们仍能满足客户不同的宗教和图腾需求。他们精湛的工艺使他们的作品在西藏和国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 13 世纪起,这些作品还远销到北京。使用水银混合物进行的完美镀金以及频繁使用的镶嵌宝石,使这些雕像备受推崇。可以想象,在寺庙和礼拜堂闪烁的黄油灯下,它们是如何熠熠生辉,增强了这些空间的神圣感。 吉勒-贝甘 2024 年 1 月 銅鎏金剛總持像尼泊爾 馬拉王朝早期 十 尼泊爾 馬拉王朝早期 十四世紀 著錄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頁 336,編號 141 展覽 "佛陀:佛教藝術的2000年,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

黑石佛冠大石碑 印度东北部,帕拉时期,10/11 世纪 一块重要的黑石佛冠板 印度东北部,帕拉时期,10/11 世纪 高 54 厘米(21 英寸)。 脚注: 印度東北部 帕拉時期 十/十一世紀 黑石寶冠佛碑 出处: 保罗-曼海姆先生收藏,纽约,1974 年 纽约苏富比,1985 年 9 月 20 日,拍号 266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2007 年 10 月 来自一位杰出的欧洲收藏家 已展出: 借给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画廊,1974-1985 年。 來源: Paul E. Manheim先生于1974年前珍藏,紐約 紐約蘇富比,1985年9月20日,編號266 馮-施羅德,2007 年 10 月 歐洲顯赫私人珍藏 展覽:於1974年至1985年 於1974年至1985年借展於巴爾的摩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 这幅精雕细刻的壁板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中心形象,根据古印度精神主权(charkavartin)的概念,释迦牟尼佛是一位普世君主。佛像被雕刻在一个凹陷的佛龛中,头戴冠冕的佛陀以一种冷漠、坚定的表情进行冥想。在他头顶的三叶形拱门上,一对神话中的天鹅(hamsa)艳丽的尾羽向上旋转,与从中央的角状 "荣耀之脸"(kirtimukha)口中喷出的叶状卷轴汇聚在一起。第二尊释迦牟尼佛像出现在画板的顶端,这次没有穿戴礼服,被安置在两半嘎瓦刹(印度东北部神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马蹄形拱门)之间(Hardy,《印度寺庙建筑》,1995 年,第 200 页,图 21.14)。Bautze-Picron, The Bejeweled Buddha from India to Burma, 2010, 第 99 页,编号 121-4。 在画板底部中央偏右的位置雕刻了一个矮小的人物,这幅作品也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的 "八大奇迹 "之一。画面中一只身着树叶裙的猴子倚靠在一口井旁,意指 "维沙利奇迹"。韦沙利是释迦牟尼最后一次布道的城市,之后一只猴子抢走了他的钵盂,并将钵盂装满蜂蜜送了回来(现在的冠佛腿上的钵盂有十字标记,表示装满了蜂蜜)。 伟大的圣人接受了他虔诚的供奉,猴子非常激动,不小心一头栽进了井里,导致他当场死亡,但也让他更幸运地转生到了天堂。2018年3月20日,纽约邦瀚斯拍卖行售出了另一块帕拉碑,碑上刻有猴子向冠佛供奉的钵,拍卖品编号3224。 在本雕板中,当猴子落入井中的那一刻,"韦沙利的奇迹 "被描绘出来,而冠佛则以金刚萨那(vajrasana)的姿势示人,这与纳兰达和菩提伽耶雕塑中表现这一故事的典型方式如出一辙(Bautze-Picron,《被遗忘的地方:来自比哈尔邦库尔基哈尔的石雕图像》,2015 年,第 86 页)。本雕刻的清晰度和抛光处理也是为印度东北部这些杰出的佛教崇拜中心制作的石雕的精良品质特征。 有关本拍品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Bonhams.com